房地产有个4321原则,即项目成败40%取决于拿地,30%取决于营销,20%取决于设计,10%取决于工程建设。可以说,在项目开发进程中,工程处于价值链末端,到了这个阶段,项目成败基本已成定局。
然而,从荒地到房子,从图纸到建筑,工程建造是项目价值兑现的过程,经过这个阶段,前期投资才能创造出收益。工程建造的牵头者是地产工程线,项目经营目标最终要通过他们来实现。很多人都知道,在工地上,干活有施工单位,检查验收有监理,甲方工程岗的存在价值又是什么?又是怎么兑现他们的价值的?
在工地上
地产工程人有五种角色定位
现在的地产项目细分工程非常多,绝大部分项目大总包都只是土建总包,而门窗、涂料、保温、幕墙、栏杆等一系列的专业工程是甲方单独发包,在现场,甲分包需由甲方牵头管理。因此,有人说现在甲方工程岗在现场就是个大总包施工员角色。都说搞定总包项目至少成功80%。地产工程人员的第一要务,就是搞定总包及众分包,扯皮就是最最最常见的事。土建总包和甲分包,分包和分包,各种交叉作业,工作面移交,分分钟开撕。大至分包进场、抢施工电梯、小至一堆垃圾该谁清理……都能成为扯皮导火线。甲方就是那个主持公道维稳大局的人。首先你得拎得清,能把责任划分清楚,找到矛盾的突破点,一切扯皮最后到你这里都得有个解决办法。通常认为,甲乙方关系常常是管理与被管理,事实上现在的房企更强调要对乙方赋能和服务。明源君此前接触过的百强房企,都把赋能乙方、服务乙方作为工程部门的一项职责。万科更是主张“从具有服务意识的企业和行业去挖人”。去年以来,万科地产板块的招聘明确表示“优先”聘用有乙方经验的人,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岗位甚至只招最近一段时间在乙方公司工作的。
甲方为什么也要有服务意识?归根到底还是结果导向在驱动。就好比一辆车想要跑起来,必须四个轮子一起滚动,只有一个轮在动,不仅跑不起来,还可能要翻车。一个项目落地过程中,工程跟乙方打交道最多。双方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利益共同体,项目按期全高质量交付,方能皆大欢喜。甲方是规则制定者,也是决策者,要给乙方创造条件,帮助他们把计划落地。
就像一位项目负责人所讲,当施工单位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,甲方需要做的是向下补位,帮助施工单位就是帮助自己。
施工过程,工程线要对接设计、开发、营销、招采、成本、合约、客关等多条线,这些人员以及他们手上的资源,通过项目部整合在一起,推动开发流程往前走。地产工程就是各方关系的协调者和资源整合者。比如:前期配合设计提供工程现场资料,如地勘资料,市政管线资料;审图阶段从工程角度提出优化建议,施工阶段沟通推进变更事项等等;对接开发报建,催促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、审图合格证、工程施工许可证等等各类证件;协助招采进行供应商考察,另外,审查招标清单,以及协助进行供应商评估等等;根据营销的推货及去化节奏,做好供货计划铺排;联合客关等部门做好工地开放活动;……将人、地、钱、材、机等元素,围绕施工计划这条线,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有江湖的地方有就关系。做地产项目,免不了经常要与住建局、质监站、派出所、城管、环保等当地部门打交道,事情想要办得顺,平常的关系维护肯定少不了。哪怕是在工地这个圈子内,与总包、分包、监理间都存在诸多的“感情联络”,应酬也就成了地产工程人工作(通常是下班后)的一部分。在工程线条中,总部及区域公司属于标准和制度的制定者,而项目部的工程人员则属于标准及制度的落地者、实施者。在标准化程度高的房企里面,现场该管什么,怎么管,大多能在标准体系中找到依据,现场可以按图索骥。而标准化程度低的房企,则存在很多模糊地方,更依赖于工程人员的发挥。标准的形成,往往是自上往下推动,再由下往上迭代。一线工程人的实践经验,是工程技术及管理标准迭代升级的依据。另外,集团和区域的标准和制度,具体到每个项目上,还是需要结合属地化特征进行调整。这也是一线工程岗的一种价值体现。
扮好5种角色
地产工程人需拥有三大内功
是甲方,也是乙方,是管理者,也是执行者,更是多方关系的联结者和维护者,要在各种角色中自如切换,地产工程人就得成为“多面手”、“复合型人才”,具备深厚的功力。在一个项目上,甲乙双方的着眼点是不同的。乙方只需关注手头的活儿怎么干,而甲方则是围绕最终的经营目标而努力。比如说,工程需要与各专业条线协同作战,才能完成任务。这就决定了,工程人在处理事情的时,需打开思路,系统性地思考,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;在利益得失权衡上,也不能只着眼于工程线,而是要努力去协调各方达成终极目标。举个例子,年初开工受疫情影响,各地出现生产材料紧缺和涨价的现象。材料采购虽然是招采部门牵头,但最终却关系到工程能否正常推进。有些房企的工程线很早就对未来一两个月所需材料进行摸排,与招采一道提前锁定供方资源。在现场的具体事务中,甲方代表是决策者;而在公司内部,工程线是执行者。执行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3方面。第一,怎么想方设法达成节点,尤其是预售竣备和交付等里程碑节点;第二,如何把公司标准和制度落地;第三,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和上报。干活有施工方,验收有监理,甲方的价值,不是事事亲力亲为,而是给总包和监理传达清楚原则性要求,捋清工作重点。公司的标准和制度,项目的合约和图纸,就是管理的依据,里面很多底线是不能突破的。当然,制度章程是死的,而人是活的。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往往是相斥的。资深的工程人都知道,工地上的事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存在大量灰度空间,完全对着标准和制度,定量定性生搬硬套也是行不通的。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,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念——“好的管理要允许灰度存在”。明源君认为,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弹性管理,在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,允许一些合理合法的人性化管理以及人情处理存在。举个例子,这次疫情已被认定为不可抗力,由此带来的工程费用和工期变化由建设单位承担。除此之外,疫情其实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,比如由于材料供应不足导致价格上涨,复工后劳务不足导致工期延误,这些费用和损失都由乙方承担,乙方可能会存在很大异议。现在乙方因为钱的问题中途撂挑子的情况比比皆是,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好事。就如一些资深工程人说,对待合作单位需要恩威并施,合作才能共赢。努力不是使蛮劲。工地上的工作,件件都要去做,是永远做不完的,高效的工作是有的放矢。比如说,抢预售阶段,一定是把最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抢示范区上,其他细枝末节都要适度放一放。再如,一个项目涉及到的质量管理动作非常多,要关注的节点更多,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。有地产人提出一种办法:把公司的第三方评估表吃透,哪些地方该重点发力,其实已经很清晰了。明源君认识的一位工程经理,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做复盘,把重点工序做法、缺陷问题、工作心得,梳理成文件存档。一个项目做下来,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及管理手册了。这让他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,可以快速反应,不断进步。用好监理。公司雇佣了监理,就该让监理为甲方把好关,助好力,千万不要越俎代庖。比如说,工地上的扯皮非常多,如果每件事都要你去处理,整天就纠缠在这些琐事上脱不开身了。让监理发挥防线作用,扯皮先找监理处理,监理搞不定了再出马。向上反馈。工程上总会遇到一些你解决不了的事。不要害怕告诉你的上级,有时候在你这很棘手的事,往上走一级就迎刃而解了。比如说,软硬兼施还是没能让总包配合抢工,怎么办?项目总把进度款申请单一签,对方可能就兴高采烈安排上人了。有时候,反馈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手段,而不是给领导制造麻烦。当然,前提是你已经尽力过。